數字化賦能我國碳中和布局謀篇
“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到45%的目標。”7日,在成都舉辦的“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表示,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碳中和轉型時間短、壓力大。”中央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在論壇上指出,要推動數字技術跨界應用,進一步加快對傳統行業網絡化、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將數字經濟的減碳優勢與綠色發展的廣闊前景緊密結合。
“關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難點,一是碳排放總量要下來,另外我們人均的耗電量還要增加。因為我們還要發展,我們的人均水平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要按照我們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戰略,把握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推進節奏。”原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說,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快電力、制造和交通等高排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還要實現綠色信息化。
同時,“雙碳”目標也貫穿了數字產業全領域、生產經營全過程。“要著力解決大數據中心的能耗問題,當前我國數據中心和5G基站年耗電量超過1200億度電,約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2%,折合二氧化碳排放量7320萬噸,并呈較快上升趨勢。”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指出,數據中心要研究降低大數據能耗的技術和措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
不只是生產端,消費端減碳也同樣重要。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提到,許多產品的碳排放產生在消費端和棄置端,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能耗,遠大于生產的能耗。“需要延伸產業鏈后端基礎設施,通過建立個人碳賬戶、碳積分等方式,讓消費者成為循環經濟和生產體系的一環。”
論壇上,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宣布正式啟動數字碳中和專項公益基金籌備工作,并向全社會發出了《數字空間綠色低碳行動倡議書》,還與相關機構和企業簽署在數字化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方面的戰略合作備忘錄。